夏秋之交,一群小学生正在南京琵琶湖边探索阵阵虫鸣和水中的小生物。“你们看,停在睡莲叶子上的,有一只蜻蜓呀!”一个孩子兴奋地说。“这不是蜻蜓,是豆娘。蜻蜓休息时翅膀平展在两侧,豆娘合拢在背部。”带队老师、南京百蝶缘生态发展中心总干事李婉雪细心地解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大自然参与生态研学,是今年暑假火爆的研学活动之一。在探索自然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与其观光游,不如研中学
初一学生马天悦从小就是“动物迷”。7月下旬,妈妈和她一起前往马来西亚,参加了由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组织的“野生动物研学夏令营”。7天半的旅程,她们在库巴国家公园听了夜半蛙鸣,在丹绒拿督国家公园露营看小绿海龟,在实蒙古自然保护区第一次见到在原生环境下生活的红猩猩……
“城市化进程加快,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相对较少,对自然界的想象可能只停留在动物园里或书本上。当他们真正看到在野外原生环境下的动物时,以往在脑海中的那些抽象的大自然掠影就会变得具体充实。”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活动部部长唐薇表示。
暑假中,许多公益或非公益组织纷纷加入,开展生态研学活动。单是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从7月开始到8月中旬就举办了53场活动,社交群里有400多名成员。
近在南京市内,远至秦岭,甚至非洲大草原,很多研学体验活动几乎都要“抢位”,足见家长和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在很多家长看来,与其花差不多的价钱观光游,不如让孩子们带着研学的兴趣走进大自然。
今年9月,崔江山河即将成为小学生,小小年纪却早已是生态研学的“发烧友”。崔江山河的妈妈表示:“现在太多孩子从小缺少户外活动和自然活动,总是‘窝’在教室里、书桌前。不管是自然户外的活动还是生态研学,我都很喜欢带孩子参加,既锻炼身体,又保护眼睛,还亲近自然,能与专业的老师和小伙伴们一起探索学习。”
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生态教育的意义,除了认知自然外,更重要的在于让孩子们敬畏自然,并像保护眼睛一样去保护生态环境。
平日里,南京市盘城小学五年级的陈同学常会去南京长江滨江风光带江豚观测点。看着江豚时不时跃出水面,他特别渴望了解有关这个物种更多的知识。这个暑假,和妈妈一起参加生态研学后,他不仅对众多水生动物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和妈妈有了更多共同话题。
唐薇告诉记者,孩子跟着家长一起观察动物时,会不知不觉沉浸其中,特别是看到自然界中动物舐犊情深的场景,会让孩子们更加理解父母,增进相互理解和亲密感。
“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只有在保护区一线才可以做到,在生活细节之中,也是随处随时可做的。”李婉雪表示,“我们希望孩子们了解到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萌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李婉雪和记者分享了她带团开展亲子活动的一次经历。“我们去了一片看上去很干净的湖边捡垃圾。1个小时,大家捡了100多个烟头。而这些烟头往往被牢牢踩在泥土里,很费劲才能扒出来,还有那些裹在泥土里的塑料袋、药瓶子等。参与者可能不会忘记把这些垃圾从泥土里挖出来的经历。眼见为实,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多点机会,去观察去好奇去探索
生态教育研学如何更“学有所获”而不是“走马观花”?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负责人李彬在进行自然科普教育过程中强烈感受到,中小学生态教育普及化尤为重要。“自然教育既可以培养孩子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尽早了解很多有关学科交叉的问题,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正面帮助。只有亲身体验、自我感悟,才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李彬说。
在每一次组织活动前,李婉雪都会带着团队多次踩点,“比如,我们在进行一次蝴蝶观测前,需要提前进行蝶情监测,进而进行对南京紫金山生态环境的监测,收集数据,为科研和环境教育提供相关依据和准备。之后还要制作课件,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们沟通。”
“生态研学跟纯知识研学不一样,他们的所有行动都是以生态为本,比如捡拾植物、不打扰地观察昆虫、打造‘无痕山林’,老师们一直用潜移默化的行动告知和影响着孩子。”多次参与活动的刘崇心妈妈认为,在大自然行走中美好的体验,会成为孩子脑中的知识储备。
“在参加研学活动时,我们不一定要刻意想培养孩子什么。但世界就在那里,自然就在那里,花草虫鱼鸟兽还有我们人类,自然万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在那里。还是多让孩子去观察发现、去好奇、去探索,生态研学就是很好的方式之一。”崔江山河的妈妈说。
记者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