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刘文
昨晚,对于各地的市场监管等部门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因为央视现场直播3·15晚会。各地被曝光的一系列乱象,很快就会冲上多个平台热搜。
像往年一样,不等晚会结束,被“爆雷”的多地有关部门就会连夜召开联合执法行动。接下来也是熟门熟路的应对手段:连夜检查连夜封存连夜拘留等等,雷霆手段弄得被曝光者鸡飞狗跳。这种“乱”乱得好,乱得消费者开心。
大家也由此奢望,消费者一年只有一个“3.15”这样的节日,如果天天315该多好。让这些生产假冒伪劣的企业一年到头都一地鸡毛生不如死才遂了大家的心,消费者才安心放心。当然,大家也知道这可能只是一个奢望。
央视3·15晚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政府部门,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在每年3月15日晚共同主办并现场直播的公益晚会。从1991年开播,迄今已有33届,影响巨大。其选择的案例年年翻新,就没发愁过素材的枯竭,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我都很好奇,央视记者从北京下到各地暗访不良商家,人生地不熟的,却能有图有视频有真相地抓回如山铁证。难道我们当地那些负责日常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都是睁眼瞎吗?难道这些不良商家瞒天过海的手段就这么高明吗?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早扎篱笆防范不更好吗?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保障各类商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质量安全态势总体向好。但是,如果法规不能完全落地实施,保护消费者安全就会沦为空谈。像这次曝光的“香精大米”事件再现就很值得深刻反思。平时基层监管部门有没有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有没有认真抽查市面上销售的粮食产品?粮食从农田端到餐桌,涉及生产、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任何人“做手脚”都可能危害众多消费者的健康。可是所有这些瞒天过海的过程,仿佛都脱离了监管部门的掌控。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针对晚会曝光的河北沧州大量翻新绝缘子流向多地电力工程一事,沧州市委书记康彦民的表态就很到位:要严查政府和监管部门责任,为什么这样的企业能够生存,为什么这样的产品能够出厂?要严查背后保护伞,严查腐败行为。
各地必须像康书记这样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坚决“亮剑”,严查保护伞,不惜施以顶格处罚,刮骨疗毒,从而以儆效尤,坚决兜住质量安全底线。必须严格日常监管,让企业商家敬畏法律法规,才能有效地快速净化营商环境,才能长远地保护地方知名品牌,才能细水长流地赚大钱。
保护消费者权益,任重道远,且艰且行。什么时候央视记者暗访找不到素材案例了,3·15晚会办不下去时,才是河清海晏之时,才是消费者的真正节日。我们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